在當地時間7月8日,比亞迪與土耳其工業和技術部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見證下達成了一項重要協議。根據協議內容,比亞迪將投資約10億美元在土耳其建立一座新工廠和研發中心,預計年產能將達到15萬輛汽車。計劃于2026年底投產的新工廠預計將為高達5000名工人提供就業機會。
比亞迪選擇在土耳其建廠的決定可能與最近的關稅政策調整有關。今年6月,土耳其貿易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征收額外的40%關稅,這使得每輛進口自中國的汽車額外增加至少7000美元的關稅。官方解釋稱,此舉旨在促進土耳其本土汽車生產,增強國內市場份額,并減少經常賬戶赤字。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也在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為期最長4個月,具體稅率為17.4%。歐盟成員國將進行投票決定是否將此舉延長至5年。
7月6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表聲明,對歐盟委員會關于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的最新決定表示強烈遺憾和堅決反對。聲明指出,自從歐盟委員會去年10月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以來,中國汽車產業一直積極配合,并按要求提供了大量相關資料。然而,調查過程中歐方不顧事實,預設結論,有意偏袒部分企業,甚至擴大調查范圍,嚴重扭曲調查結果。
據介紹,歐盟委員會計劃在為期四個月的“窗口期”內,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高達37.6%的臨時反補貼稅。具體來看,上汽集團將面臨現有10%關稅之外額外37.6%的關稅,吉利和比亞迪分別為19.9%和17.4%。其他未被抽查但配合調查的企業則被征收20.8%的加權平均關稅,而未配合調查的企業則面臨37.6%的額外征稅。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強調,歐盟的行為不僅忽視了中國電動車行業發展中必然的階段性貿易現象,更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嚴重損害了中歐以及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公平和預期性環境。
7月1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最新的召回通知。據通告顯示,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依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及相關法規要求,啟動了一項針對部分漢蘭達車型的召回計劃,涉及2018年10月16日至2022年1月24日期間生產的共84366輛汽車。
此次召回的主要原因是發現部分車輛的高壓燃油泵內部零件耐壓性能不足,可能導致燃油泵在極端情況下發生裂紋,進而引發燃油泄漏并可能導致起火風險,同時也存在不合理的排放危害。為了消除安全隱患和環境風險,廣汽豐田將免費檢查召回范圍內的車輛,并更換不合格的高壓燃油泵零部件為經過改進的版本。這次召回也是在2023年12月1日另一次相關召回活動的擴展基礎上進行的。